由於社會價值觀日益分歧而多元共存,親子溝通不良日趨嚴重,傳統教育措施和作為已無法滿足部分學生的發展和學習需求,青少年更容易受流行風尚、媒體和同儕誤導,使兒少發生行為偏差者其犯罪型態更趨向暴力化和多樣化。但深究其因,兒少的適應問題不僅源自貧窮和家庭失功能,危機兒少以中輟、逃家或非行行為呈現學校推力與社會拉力負面作用影響,也反映社會失序的效應,這些危機已非兒少、家長、家庭和社會福利單位可單獨因應。部分兒童青少年已經與學校疏離,與社區幫派結盟、出入網咖或與其他有不良習性者交遊。為應對此危機,引導學生回歸義務教育系統,重塑其學校、家庭與社會之正向經驗。雖然近年來多數高關懷中輟學生順利回歸學校教育系統,仍有部分經常處於學生身份邊緣或已脫離學生角色的高關懷兒少,他們僅勉強完成基本教育或未畢業,卻尚不符合法就業的年齡,容易成為發生網路成癮、逃家、吸毒販毒、廟會幫派、霸凌、強盜偷竊,和無照駕駛等行為的高危險群。
主要由社工配合學校要求訪視和調查中輟學生家庭狀況,作為協助清寒、變故或單親家庭申請社會福利和必要措施的依據,公私部門的社福單位開始主動發展高關懷兒少輔導方案,包括從社區外展工作發掘高關懷兒少、在兒少滿 18 歲成年以前提供家庭處遇和輔導服務,設計以技職轉銜就業為主軸的活動,綜觀之,若兒少單純遭遇家庭變故、經濟問題、學習落後等經由教育單位所建置完善的中輟通報、協尋,和多元中輔導機制即可順利輔導復學。然而,隨著社會變遷,兒少行為往往同時與家長兩性關係複雜、藥酒癮、精神壓力,或子女本身難以管教等危機情境有關,一旦未滿十八歲兒少有嚴重行為問題、成癮行為、沉迷網咖、家庭功能失衡、學習適應困擾或人際關係困擾而有中輟或之虞、經少年法院處理中或兒少保護事件審理終結,或受保護等,其因休(退)學、司法⁄矯正審理中、行蹤不定等因素而尚未復學者或不務正業、待業、職訓,或就業者,學校則顯得鞭長莫及。因此提供具有創意、彈性的輔導服務投入引導高關懷對象與學校正規或中介教育恢復正向連結,完成義務教育或技藝訓練在擬定有別於目標和服務內容。
正式在2008年成立了《財團法人高雄市慈暉關懷學園》
擴大對於高關懷少年的服務內容,除了法律諮詢,保障個案法律上應有的權益、進行諮商輔導、轉介服務、以及結合社區資源進行醫療服務等並藉此統整教育資源與社福資源,讓在園內的孩子得到最多的支持與照顧。在半開放的學園空間,老師與孩子之間因為互相信任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更拉近了孩子們落後的進度。
我們提供24小時安置照顧服務,醫療、就學、協助完善家庭所必備之功能,在學園裡孩子重新學習與他人和平相處,接受每個人不同觀點,自我認知課程。各式各樣豐富的課程讓孩子也能邊學習一技之長,同時也提供與社會職能連接橋梁,這裡是溫暖的家同時也是充滿愛意的學校。包容著他們的缺點,不在回頭望向陰影,朝著前方勇敢踏出步伐,邁向嶄新的未來人生,張開雙手擁抱夢想。
蘋果烘焙坊提供就業前實習並製作糕點,一方面學習銷售技巧也為回饋學園繼續提供穩定的居所讓愛延續下去。孩子們在製作糕點時都非常認真,懷著感恩的心所製作而出的糕點,這也是青澀的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從中摸索到自己的興趣,描繪未來夢想藍圖,邊學習邊實習的同時也與社會職場無縫接軌。
讓孩子在團體裡面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在與人交往之際應對進退,在這樣的社會小型縮影裡,孩子們必須學會如何去表達自己以及接納別人的意見。除了基本的人際關係相處,學園更安排各類課程,透過多元化的教學,引發每個孩子不同的興趣,期許他們能夠在這類課程當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以及引領孩子們去幫助弱勢團體:關懷老人,協助身心障礙學童,讓孩子了解生命的本質與意義不在於他們缺少了什麼,而是施比受更有福。學園也同時從原生家庭著手,希望透過會談來協助親子關係的重建。畢竟孩子們在心裡總是渴望被接納、被關愛,而父母的愛更是他們最渴望也是最有力的依靠。也唯有親子關係能夠重建,彼此能夠互相信任與支持,才能讓孩子們更加有信心也更加茁壯。